我國對甲皺微循環的研究
1965年,在祝壽河、華光與閻田玉領導的搶救流腦患兒的合作項目中,修瑞娟應用甲皺微循環研究方法日夜連續檢測了58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患兒的甲皺微循環各指標的動態變化,自患兒入院追蹤至患兒痊愈或死亡,同時由陳祥銀等測定這些患兒體內生物胺的變化。發現患兒甲皺微循環的變化與生物胺的變化密切相關,還發現不同臨床類型(普通型、腦型、皮膚型、肺型)患兒的甲皺微循環表現及變化也不同。該研究首次在世界上發現了微循環自律運動的激活對改善人體各器官及組織急性缺血的重要作用并應用微循環指標協助臨床治療,取得了顯著的療效。
1971年,修瑞娟在肺心病微循環障礙動物模型實驗研究之先又將甲皺微循環的觀測指標應用到肺心病患者,在臨床觀測中設正常對照組和哮喘病、慢性支氣管炎、風心病、冠心病對照組,發現肺心病患者微循環變化的特點是血流緩慢及管襻痙攣,對寒冷刺激特別敏感。
這一階段對甲皺微循環的深入研究,一方面證明該指標在不同疾病或同一疾病的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的表現特點,在判定病情、指導臨床治療和判斷預后方面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通過急性腦膜炎患兒甲皺微循環晝夜連續檢測、發現微血管自律運動在病情轉化中的動態表現及其重要性。與此同時,也發現甲皺微循環各項指標的變化沒有嚴格的特異性,管徑的收縮和擴張、流速的降低或血流淤滯、管襻形態的異常以及微栓子的形成等等,在許多疾病中都可以有類似的表現,即使在正常人中甲皺微循環的各項指標間也存在較大差異。在疾病的發病過程中以及疾病治療的前后進行自身對照較異體對照更為有價值。
從本質上看,甲皺管襻只是微循環的真毛細血管網部分,而不是皮膚微循環的全部,也不是體內其他器官功能的唯一代表。因此絕對不能單純依據某人某時刻的甲皺微循環檢測對其健康狀態下結論,甲皺微循環檢測只是一項輔助指標。
1980年至1982年,修瑞娟將上述臨床及實驗研究在美國及歐洲進行了報告,并發表在國際學術雜志上,首次將我國的臨床微循環研究介紹給了西方國家。
隨著宇航高科技的出現和發展,加州理工學院的Wayland 等接觸了醫學的理工學者們決定將他們精細的專業知識應用于探索人體功能。于是,微循環系統的研究被選為突破口。
70年代初期電子細胞計數器、微血流流速測量儀、微血管管徑圖像剪切測量儀、微血管自律運動的頻譜分析技術相繼出現。時代性的技術革新將微循環的研究推向蓬勃發展的新階段。
我國廣大微循環研究工作者應用微血液動力學、生物流變學和臨床血液流變學、活體微循環和大循環顯微電視同步檢測技術、計算機數據及圖像處理技術、無創傷臨床研究和檢測系統等一系列方法,對微血管的正常功能及其障礙從臨床到實驗室做了大量的研究,對休克、糖尿病、腦卒中、冠心病、高血壓、腫瘤等疾病發病機理和防治作了進一步闡明。這些成績使我國的微循環研究在國際上獨樹一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