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微循環的意義
微循環具有自我調節的重用作用。調節分為穩定調節和應變調節,穩定調節是為了保證全身或主要器官的循環血量和血流量的相對恒定,并維持血壓的相對穩定。應變性調節是為了適應組織器官的需要,來調節血液的灌流量。調節是為了維持全身循環的穩定,適應全身或重要器官臨時變化的需要。為了保證生命活動,必需維持全身循環的穩定和保證全身或重要器官臨時變動所需要,只有及時適當地改變心血管系統的一般循環功能并相應地改變全身及部分器官的微循環狀態才能滿足上述需要。微循環調節的意義就在于維持全身循環的穩定,保證臨時循環變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維持局部組織、細胞物質交換的穩定,保證代謝臨時變化的需要,這些調節的根本意義在于維持生命活動的順利進行。
所以微循環就是人體新陳代謝的場所,是人體的內環境,是生命的最基本的保證,人體的任何器官,任何部位(其中包括心臟在內)都必須要有一個正常的健康的微循環,否則就會出現相應器官的病變。
正常情況下,微循環血流量與人體組織、器官代謝水平相適應,使人體內部各器官生理功能得以正常進行。若微循環不通暢,就好象塊塊“秧田的水渠”堵塞,禾苗得不到水分就會枯死一樣,人體臟器也會因新陳代謝不正常而出現疾病和衰老等。例如當心肌需求障礙時,人體可以出現心慌、胸悶、早搏、心律不齊、心肌缺血、心肌梗塞、心源性猝死等;當腦循環發生障礙可出現神經衰弱、失眠健忘、頭痛頭暈、甚至面癱、中風、癡呆等;當肝微循環障礙時會出現腹痛、腹脹、食欲不振等;當腎循環發生障礙時會出現腰痛、血尿、蛋白尿、水腫等癥狀;當皮膚微循環發生障礙時會出現淤斑、老年斑以及手足麻木、身體上有蟻走感,全身不適等異常感覺;全身微循環出現衰退時也就是人體衰老的開始。人們說微循環通不中風,微循環好心肌梗塞少,微循環流暢健康長壽。
如果微循環功能障礙或血流灌流量減少時,就不能滿足組織細胞新陳代謝的需要,是機體產生疾病和早衰、早逝的直接原因,它根據血流循環的整體性和體表內臟的相關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身體各個部位的疾病。中醫說:“通則不痛,痛則不通。”前蘇聯一位著名醫學家說:“不管你相信不相信,不管你意識到沒意識到,你所治療的每一種疾病都與微循環有關,微循環狀況直接影響疾病的治療。微循環障礙是百病之源。”
同時,亞健康人群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也主要表現在微循環障礙,微血管灌流不足,血管模糊不清,血流緩慢。通過微循環的檢測也可以迅速發現目前身體所處的狀況,及時及早的進行改善微循環,提高抵抗力和免疫力,改善亞健康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