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襞微循環的白微栓形成過程與檢測意義
觀測甲襞微循環主要從形態、流態和袢周三個方面進行觀測,前幾期講了甲壁微循環的形態與流態,這一期講一講甲壁血管內白微栓的判斷與檢測意義。
白微栓:
白微栓是由血小板的聚集或血小板和白細胞的粘附、聚集而形成。因此凡是能引起血小板聚集和凝固活性升高的因素都可導致白微栓的形成。又分為壁栓和流動的白微栓兩種。
白細胞:
白細胞離開軸流沿著管壁翻滾而過的現象,稱為白細胞翻滾。正常狀態下,可以有少數白細胞翻滾,但如有多數白細胞沿管壁翻滾,則屬于病理現象,白細胞粘附管壁一段時間停滯不動的現象,稱為白細胞帖壁。
血管運動性:
甲襞管袢自發地出現管徑增寬和變細,或血流速度快和慢的交替變化,稱為毛細血管運動性。
白微栓類型:
1、流動的白色微小血栓:在血流中出現的白色不規則的團塊漂浮而過,成為白色微小血栓或白微栓。
2、壁栓:微血管內皮損傷時,在損傷部位粘附、聚集較多的血小板、白細胞及纖維蛋白原等形成的團塊稱為壁栓
下面重點介紹流動的白色微小血栓。
白微栓定義:白微栓是流動的白色微小血栓,血流中出現以血小板聚集為主、纏絡部分白細胞所形成的直徑大于30微米的,外形不規則的白色團塊,是白色微小血栓。
白微栓形成過程
白微栓的形成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
1、血小板相互間,特別是和已粘附于管壁的血小板粘附,纏絡部分白細胞,形成較為松散的壁栓。
2、白色壁栓部分脫落進入血流,形成流動的白微栓
3、血小板和內皮、特別是內皮下膠原組織粘附。
白微栓基本機理
白微栓主要由血小板及白細胞等組成,基本形成機理就是血小板的粘附、聚集,白微栓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血小板的聚集或血小板和白細胞的粘附、聚集,因此凡是能引起血小板聚集的因素都可促使白微栓的形成,
1、損傷的局部內皮帶陽電荷可吸附帶陰電荷的血小板;
2、促進血小板粘附聚集的因素有:血小板與內皮相互間碰撞、血小板反應性、血小板中促進粘附聚集的因子;對抗粘附聚集的因素有:內皮光滑和血小板分散、血小板和內皮細胞膜的負電荷、內皮和血漿抑制粘附聚集的因子,血小板相互間或與管壁間的接觸和碰撞是粘附和聚集的先決條件,同時流速、切變率和渦流也是影響因素,流速在300-400微米/秒時白微栓形成達到頂峰;
3、內皮細胞及血細胞破壞釋放的ATP,ADP以及組織胺、5-色胺引起血小板聚集形成纖維素;
4、微血管內皮損傷時有四種因素可以促使血小板的粘附、聚集;
5、內皮細胞破壞,釋放出組織凝血因子等;
6、血管內皮細胞破壞,膠原纖維外露可使血小板聚集和破壞;
上述因素致使血液凝固性增強時血小板粘附性明顯增大,互相聚集并與部分白細胞一起形成流動的微小血栓。
白微栓意義
1、多處部位出現多個白微栓,表明微循環重度改變,是彌漫性血管內凝血的直接證據
2、廣泛大量的白微栓又可引起一系列病理變化,如血小板減少、纖維蛋白原減少、胞漿素系統激活、纖維蛋白原溶解活性增加,從而導致嚴重的出血,
3、泛法性白微栓可以阻塞毛細血管,引起嚴重的微循環重度改變。
白微栓的判斷
白微栓在血管里流動的時候,容易和白細胞、血漿柱混淆,參照以下標準進行判斷:
1、白微栓體積大,直徑大于30微米或比白細胞大3倍以上的白色團塊,體積接近管徑或比管徑稍大
2、形狀不規則,像棉花團似的
3、通過管袢時比較滯澀,擠漲管袢漂浮而過
4、出現在乳頭下靜脈叢中或明顯擴張的管袢中
5、出現部位比較局限,數量比白細胞少
6、白細胞的特點是:顆粒小(只有管徑的1/3左右)、不透明、不擠漲血管、流過迅速
7、血漿柱的特點是:血漿柱透明、不擠漲血管、通過狹長的細小輸入枝時會變長、流過管徑較大的流速快的輸出枝時會被沖散而不形成團塊狀、血漿出現在紅細胞嚴重聚集有血球和血漿分離的管袢中。
血色:
注意區分淡紅、淺紅、暗紅、暗紫色。
我們道恩醫療是一家專業的深圳微循環檢測儀生產廠家,在廣州、鄭州等地都有分公司,產品具有國家正規的注冊證與醫療器械許可等,可放心使用。同時為了解決客戶面臨的操作難、使用難、分析難的問題,我公司開展了血細胞培訓與微循環培訓課程,旨在幫大家解決三大難題(操作、使用、分析),歡迎大家前來咨詢。